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

单晶硅拉晶过程中是否需要对液面进行控制呢,控制的要求精度多高呢?


时间:2025-11-13 19:40

当然需要,而且液面位置控制是直拉法单晶硅生长过程中最核心、要求最高的控制环节之一,直接决定了单晶硅的质量、直径大小以及成品率。

简单来说,如果不控制液面,整个拉晶过程几乎无法进行。

为什么必须控制液面?

在直拉法过程中,硅料在坩埚中熔化后,通过提拉籽晶从熔体中缓慢提拉出单晶硅棒。在这个过程中:

1.维持等径生长:单晶硅棒的直径是通过控制热场温度和提拉速度来实现的。如果液面下降而不进行补偿,籽晶与熔体的接触点会发生变化,导致热场条件改变,从而无法维持稳定的直径,造成硅棒粗细不均,甚至生长失败。

2.保证晶体质量:液面的剧烈波动会引入热扰动,破坏晶体生长的固液界面,导致位错、多晶等缺陷的产生。

3.提高原料利用率:坩埚内的硅料是固定的,随着晶体被拉出,熔硅液面会自然下降。通过精确提升坩埚,可以保持液面相对高度不变,从而将坩埚内的硅料几乎全部用于晶体生长。

控制原理是什么?

目前主流的控制方法是 “埚升补偿”:

在拉晶过程中,提拉机构以设定的速度向上提拉晶棒。

同时,坩埚提升机构根据拉晶速度和晶体/熔体的直径比例,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向上提升坩埚。

这样,晶棒向上走,盛放熔硅的坩埚也跟着向上走,两者“同步”运动,从而将熔硅液面相对于生长界面的位置维持在一个极其稳定的高度。

控制精度要求多高?

这个控制精度要求是毫米级乃至亚毫米级的。

一般要求:在常规的8英寸、12英寸硅片生产中,液面位置的稳定控制精度通常要求在 ±1 mm 以内。

高要求场景:对于先进制程的大直径单晶,或者对缺陷要求极高的产品,控制精度需要达到 ±0.5 mm 甚至 ±0.1 mm 的级别。

您可以想象,在长达数十小时甚至上百小时的生长过程中,面对一个温度超过1500℃的熔硅,要将液面稳定在这个精度范围内,对传感器、执行机构和控制算法都是极大的挑战。

如何测量液面?(技术的难点与解决方案)

这正是您上一个问题中提到的技术挑战所在。目前主流和前沿的测量方法包括:

1.称重法(最主流、最可靠的方法)

o原理: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测量整个炉体(或坩埚系统)的重量。随着晶体被拉出,总重量会线性减少。通过监测重量的变化率,可以反推出拉速和晶体直径,并据此精确控制埚升速度,间接实现液面控制。

o优点:技术成熟,可靠性高,不受熔体表面状况(如氧化皮、翻滚)的影响。

o精度: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控制精度,是目前生产线上绝对的主力。

2.CCD光学法/视觉法

o原理:通过炉体上的观察窗,使用CCD相机拍摄籽晶、晶棒与熔硅液面的反射像(称为“光圈”或“弯月面”)。通过分析图像中光环的宽度和形状,可以计算出晶体的直径和液面的相对位置。

o优点:直接测量,直观。

o缺点:易受观察窗污染、熔体挥发物、热扰动等因素干扰,通常作为称重法的辅助和验证手段。

3.激光测距法(您之前提到的技术的应用)

o原理:向熔硅液面发射激光,通过接收反射光来测量距离。

o挑战:正如您所说,在单晶炉的实际环境中,高温、挥发物、熔体表面波动、镜面反射特性等使得普通的激光测距仪难以工作。需要专门设计的、能够克服这些干扰的高温、抗污染激光传感器。

o现状:这是一种有潜力的直接测量方法,在一些场合有应用研究,但在大规模量产中,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仍难以完全取代称重法。

总结 

控制项 必要性 控制精度要求 主流控制方法 主流测量方法
单晶硅拉晶液面控制 必须,核心环节 ±1 mm 以内 (先进制程需 ±0.5 mm 甚至更高) 埚升补偿 (同步提升坩埚) 称重法 (主) + CCD光学法 (辅)

因此,单晶硅行业对液面控制的要求是极高且非常严格的,它是一门集精密机械、自动控制、传感器技术和材料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。